十分鐘後,精神科醫生說:「你母親只有國小畢業,所以情緒調節能力不好。」要家屬帶去服藥。她想反駁卻無言,媽媽雖然學歷低,不也帶著他們長大,怎麼會是這樣的診斷?

心理諮詢的目的是協助來談者如何幫助案主,更重要的是,心理師也服務「眼前的這個人」。

DSCN3475  

預約的案主沒來,例行去電問候,接電話的不是本人,她說昨晚與媽媽吵了一架,今天要帶媽媽來有困難,抱歉要取消。我問原本想談些什麼,她說媽媽有精神狀況卻排斥就醫,想說來諮商看看。以往知道案主不能來,通話也就結束,有緣再相見,不過我卻觀察到兩個線索:她的聲音虛弱,有氣無力,母親又有精神症狀。「李組長眉頭一皺,感覺案情不單純。」我猜是一個照顧者耗竭的故事,聊聊也好,於是問她需不需要用電話繼續諮詢。 

〈心理諮詢〉,不同於諮商,案主不在場,心理師協助來談者討論如何去幫助案主。諮詢主要提供資訊、建議及問題解決策略,以來談者的角度與位置,協助他發展如何幫助案主的做法。 

電話繼續,她說媽媽有妄想,懷疑爸爸外面有女人,失眠、焦慮、缺乏安全感,對金錢計較、對人操控,每天將負面情緒往她及哥哥身上倒。三人去餐廳吃飯,媽媽總是要幫大家點好餐、算好錢,嫌東嫌西,誰該付多少,嫌小孩給的生活費不夠,常常與爸爸大吵大鬧。帶去看醫生媽媽死都不肯,媽媽說自己沒病。

「你跟爸爸關係如何?」我問。

「還好,還可以說話。」

「那麼,據你所知,爸爸在外面有女人嗎?」接著問。

「我問過,他支吾其詞,所以我想是有的,但我們還沒有證據。」

「嗯,至少這件事看起來是真的,你媽媽的擔憂有其依據。」

她也知道這是導致媽媽情緒的最大原因,加上長年拼命工作,幾乎沒有生活圈,但父母的事她實在不能怎樣,只能陪在身邊。她帶媽媽看精神科,謊稱是哥哥要看的需家人陪同。勉強帶至診所,只要媽媽沒看見家人會轉頭就跑,好不容易進診間十幾分鐘,精神科醫生說:「你母親只有國小畢業,所以情緒調節能力不好。」要家屬帶去服藥。她想反駁卻無言,媽媽雖然學歷低,不也帶著他們長大,怎麼會是這樣的診斷?有些人學歷高,情緒調節也不怎麼高明啊。

 我靜靜聽她講,了解家庭史,了解父母衝突,我告訴她我覺得是長年互動演變的結果,父親選擇向外逃避,母親較弱勢,沒生活圈、沒娘家支持、沒自己想法,只好轉向你們宣洩壓力,而你們夠體貼夠照顧家,撐到現在三十歲。我聽到她說開刀不得不辭工作,順便在家照顧母親,便多問她生病的事,是子宮肌瘤,這麼年輕耶,我說可能跟壓力多、情緒壓抑有關吧。

「不只是你媽而已,可以的話,你跟你哥都要來談,抒發情緒也好,長期下來你們都太辛苦了。」這些話後她開始啜泣,覺得委屈,抱怨終於可以說出口,她說哥哥其實已經有輕度憂鬱,她們如此照顧媽媽,卻仍被嫌、精神轟炸。我說是啊,這真的很無奈,留在家裡的這3個人,互相照顧也互相傷害。我讓她多吐一些情緒,有人能理解總是比較好。

「那怎麼辦?媽媽還是不願看醫生。」

「先來聊聊吧,你們照顧者的情緒先緩解,再來談具體做法。你們先來,一兩次後再帶母親來,他看見你們怎麼做了她會比較願意進來。如果只是她來,會令她感覺家裡問題都是她一個人害的,當然會拒絕就醫。」

 心理諮詢的目的是協助來談者如何幫助案主,更重要的是,心理師也服務「眼前的這個人」,他的情緒、感受也需要被看見與關心,讓他有空間聊聊自己,聊聊自己與案主這段時間相處的點點滴滴,心情舒展了,再來談有效策略與具體做法。

「你跟哥哥一起來,我們來排時間吧。」

 

【創作聲明】

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、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。分為兩個形式,〈諮商小說〉人物、背景、情節皆為杜撰,強調某些類型、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;〈諮商故事〉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,其中案主故事亦經過改寫,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,則另會加註〈已徵求案主同意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