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被逼到校園角落,幾個骷髏人追著他打。在緊急時刻他拿出開關,變身,閃光中出現狂戰士。

「原來你是…!」骷髏人露出驚訝表情,顯得害怕與退縮。

他全力反擊,毫不留情,最後必殺技讓這群骷髏人非死即傷,釋放憤怒後,他才發現剛剛失控了。

不,這並不是科幻劇情,這是一段小學生說的故事。

他回過神時,正被他們欺凌,他手裡緊握開關,一直猶豫著要不要按下去,他是正義的,但不想傷害對方,也不想一直被欺負。

他不告訴媽媽,跟老師講也沒用,自己撿起被扔遠的書包,默默走回教室。

DSCN2604  

其實我是狂戰士

跟小學生見面,映入眼簾的是「圓形禿」,在濃密頭髮裡出現一塊不搭嘎的圓形頭皮,俗稱「鬼剃頭」,這是焦慮導致的生理反應,「圓形禿」代表正處於某些不能解決的事情裡。

小學生看過精神科了,除些許藥物,醫生建議家長帶來心理諮商。小學生身材白胖、有禮貌、講話輕聲細語,也很聰敏,不到5分鐘就明白了心理師在此的理由,很願意說自己的事。帶他來的是30多歲媽媽,今日特地請假,同行的還有5歲妹妹。

孩子在校課業及人際都無異狀,上學是開心的,但有3位男同學會刻意弄他,就如刻板的欺凌場面,他越是閃躲退縮,這群人越是開心鬧得越過份:藏東西、丟東西、言語刺激、動手動腳,仗著人多,也知道他不還手,就更想看他的反應。他不想理他們,他逃走,他報告老師,但這群人私下還是再來,他不斷忍耐,常常是逃到不能再逃。我問他:「你有沒有想過要反擊呢?」他迅速搖頭,「為什麼呢?保護自己是很正常的啊。」

他說他有一個秘密。

「其實我是狂戰士。」變身前很弱,變身後強到不行,但變身後會失控傷人。他一直忍耐不變身,很怕傷到對方,過去在家裡曾因憤怒失去理智,他知道那種失控,家裡也這樣告誡:「凡事好好講,不可以打人。」

「那跟爸媽說呢?」

「他們來過學校了,但沒有用。」、「那個,狂戰士的秘密可以不要跟我媽說嗎?她會擔心。」

又是一個聰敏的孩子,自己的問題自己面對,不讓家人擔心。孩子講著這些事,情緒平板、欠缺生氣,但我大概懂焦慮的原因了。

「好的,叔叔了解了。」「待會我會請妳媽媽進來,跟她稍微聊一下喔,放心,秘密我會遵守的。」 

大人請說:『他打你,你就打回去。』

與大人談話的第一件事,是先確認家庭生活型態。夫妻作果菜批發,早晚都需工作,主要照顧者是祖父母。

「他剛剛是不是一直抱怨我?」媽媽以為她管教太嚴、脾氣差,導致孩子精神壓力大,她是自責的。我詳加說明,孩子沒有怪她,而是學校人際問題。媽媽驚訝,不是處理過了怎麼還發生,她確實是跟孩子說若有人欺負要報告老師而不要打架,但大家不是都這麼說嗎。

「所以孩子很乖,你的教導都聽進去了,他才會苦惱,在保護自己與聽話之間猶豫不決。」我說,猶豫、擔心、壓抑產生焦慮,焦慮的程度、時間已達身心變化,「圓形禿」代表正處於某些不能解決的事情裡。

「怎麼辦?」媽媽有些緊張,「之後要不要繼續來談。」。

「先不用,先不必把它視為生病,以上也只是我的推測,也可能孩子本身還有懼怕其他事,你們先跟他聊聊,即使忙也每週固定撥時間關心孩子,與他討論可能遇見的各種狀況,做模擬演練,談如何保護自己,說『他打你,你就打回去。』是可以反擊的。」

「這樣好嗎?」媽媽有些懷疑。

我的意思是,「多討論,孩子才會知道你允許他有更多彈性做自己的決定,甚至允許不小心、犯錯。」說實在的,小孩打架能傷到什麼程度呢?不是仇恨,只是情緒,以前小學時我也打過架,兩人扭打一起,然後還是朋友。「『他打你,你就打回去。』立即回手也才能告訴對方我不好惹,制止孩子欺負人的『習慣』。」解決這個矛盾孩子就會痊癒。

媽媽說她知道了,她決定先自己試試看。

回去時我聽見她跟孩子們說:「走,待會我們去吃冰淇淋。跟醫生叔叔說再見。」我看著善良的狂戰士,向他眨一下眼睛,揮手說再見。

 

有關兒童心理與教養

1. 留意「新的退縮行為」:

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個性表現,但出現「新的退縮行為」就需要進一步了解。「退縮行為」通常是兒童遇見壓力又無法解決時的反應,例如要去醫院打針常哭到不行,這是常態的,相較而言「新的退縮行為」是之前不曾有的,如故事中的圓形禿,或者突然不要去上學了,就需要進一步了解可能原因。兒童語言表達欠佳,男生更是如此,要多方探求非常態的成因,而不要單單只矯正其行為。

2.允許想像力對現實的補償:

兒童特性是想像力豐富,學齡前甚至會有「想像的玩伴」,想像力是兒童對現實的創意與補償,在想像空間裡可以塞進現實做不到的事。多傾聽兒童的想像,一起玩吧。要留意的是,若想像的內容一直重複,好像在補償什麼,就必須回到留意與「新的退縮行為」的相關。

3.關於「打架」這件事:

兒童在校人際關係,原則上只有兩種,不是老師就是同儕。對於同儕的欺負、作弄,若對方是有意的、甚至是欺負人的「習慣」,以保護自己的角度來看,報告老師確實是沒有用的,老師無法在那麼多人且不同空間裡注意所有的事。父母可花時間帶孩子討論各種情況如何應對,但最終你會發現最好的方式還是「他打你,你就打回去。」,一方面是保護自己,一方面立即做反應才會真的遏止對方打人的習慣。

孩子能自己解決自己的人際紛爭是最好不過了,如果老師事後問起,再仔細跟老師說明這個理念。我曾跟孩子這樣說:「若對方先動手,我允許你可以打回去。這是爸爸說的。」,孩子在班上這樣講,果然老師會以為孩子亂說而向我求證。大人多溝通解釋就行,兒童打架不會傷到哪裡去,而且是對方先動手才能反擊。

 

【創作聲明】

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、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。分為兩個形式,〈諮商小說〉人物、背景、情節皆為杜撰,強調某些類型、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;〈諮商故事〉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,其中案主故事亦經過改寫,但若大量使用案主故事,則另會加註〈已徵求案主同意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