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常聽見的故事:

女人明明知道先生無能、沒工作、家暴甚至搞外遇,她卻願意忍讓、委屈自己以維持婚姻,她以為用愛能改變先生,卻還是在數年後被先生拋棄,接著第二段婚姻也是賣命求全,第三段關係變同居但還是分手收場,她找到的男人類型每次都差不多(爛),每次都義無反顧、全心投入,每次都只有自己粉身碎骨。你不懂她為何講不聽,為何一錯再錯,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卻也讓人討厭,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,是她自己的問題啊。

是這樣吧,大家都是這麼想的。

『當然不是這樣!』

情非得已,誰願意如此,在人性與心理上也有這樣的情況,重複錯誤的選擇是無意識,如同賭徒的心理誤謬,以為重複下注終有一天會得大獎。在譴責或懶得管她的可恨之處前,心理師要能看見她的情非得已,進入且同理她的無助,因為她的生命仍在奮力掙扎。

這部電影以喜劇手法拍攝,但看的過程幾乎都在心痛,因為我進入了松子的內心世界,果然,是「令人討厭的松子」啊。

 20151030-1  圖片來源:官網

「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」

片長:130  上映日期:2006/12/01

---

這是一部描寫失敗人生的電影。

松子從小就認定父親偏愛體弱多病的妹妹,得不到父愛的她,甘願違背自己想去的理工科,順從父親期待選了可當老師的文學系。

然而在松子成為老師後,還是沒有得到父愛,松子轉而用力去愛周圍的人:師生愛、家人愛、友愛、情愛,每次她都義無反顧的全心投入,但每次都只有自己粉身碎骨。

松子追求愛與幻想:她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,對別人有用處以獲取肯定;她不懂保護自己,每次被利用後都學不到教訓;她持續勇敢地在改變別人,其實她懦弱於面對自己。她真的真的太想要被愛,以致看不見顯而易見的危險,重複受傷後她自暴自棄、以電視偶像替代真實,又在最後的最後,才領悟父親對她的愛,可是一切已來不及。松子不讓任何人阻止她用這種方式去愛,也得不到幫助,電影我邊看邊痛,整場都感覺無助,只能向命運祈禱她有好結局。觀眾什麼也不能作,被迫看著松子逐漸壞去仍得不到愛,這麼大的一股哀傷與孤單,她怎麼不令人討厭呢? 

松子講不聽,一錯再錯,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卻也讓人討厭,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,是她自己的問題啊。是這樣吧,大家都是這麼想的。

『當然不是這樣!』

『情非得已』,誰願意如此,在人性與心理上也有這樣的情況,重複錯誤的選擇是無意識,如同賭徒的心理誤謬,以為重複下注終有一天會得大獎。在譴責或懶得管她的可恨之處前,心理師要能看見她的情非得已,進入且同理她的無助,因為她的生命仍在奮力掙扎。

20151030-2  圖片來源:官網

電影並沒有詳細分析松子情非得已的理由,比較像是紀錄現實,就像在你我周遭很常聽見的故事,有人總離不開一段傷害自己的關係,他們真的很需要愛(但卻不清楚自我在哪裡,認為不先有愛就不會有自我),然後他讓自己陷入重複錯誤的選擇,陷入困局的無助感裡,松子不斷感受「明明勇敢追愛,卻總是陷於無效行為及寂寞無助」,接著繼續壓抑,重複下一個無解,劇情裡松子笑著(不表現堅強怎麼繼續),即使是黑色幽默觀眾也笑不出來,情感隨著松子投入關係、撕裂、被拋棄、撿自己回來,只能心揪著揪著等待命運幫她解脫(結果沒有)。

「陷入無助,不知向誰呼喊,只能靠自己奮力掙扎,像薛西弗斯的神話不斷推球期待奇蹟的心情」那是松子所能作的最大努力(但完全錯誤)。因為她沒有人教、沒有被愛,於是她只能相信自己的直覺,社會文化的教條,碰運氣般地從無到有學習可能獲得愛的方法。

松子沒有尋死,她總是找到活下去的盼望(雖然又是一個錯誤的開始),憑這一點,就該為她的生命掉淚與讚賞。 

電影沒有美好的結局,只有現實,對一般人來說,看了可能會感到憐憫、無助或厭惡,但對心理師來說,這是一個練習進入陰影並深度同理的電影故事,它並不遙遠,這樣追求愛與被愛的人生,到處都是,包括我自己。

而且,我們不過比松子幸運一些罷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