嘿!成功的男人是什麼樣子?是不是達到這個目標或形象,從此就可以快樂自在的生活,得到內心的渴望與滿足?

如何成為這樣的男人?青少年的男孩開始有意無意地思量這件事,也需要別人注意和讚美,於是展開人生第二階段的自我認同。為了更獨立與成長,許多訊息告訴男孩應該要更堅強與自我鍛鍊。 

DSCN2582

我的成長路

青春期的我其實很安靜,卻羨慕那些早熟的同伴,他們看起來堅強、成熟、風趣、受歡迎、知道如何反應。為了讓別人也注意到自己,我開始立志奮發,增強本身的能力,作個好角色:努力用功、鍛鍊情感、不再脆弱、培養興趣、學習男性特質。我的父親是個新好男人,溫和、講理、民主、成熟、具備生活常識(例如會修馬桶),以及會簡單的烹飪。我一直想成為新好男人,但是過程中一直屢遭挫折,我並沒有成為眾人信賴的領導、也沒有滿意的親密關係,甚至找尋不到未來的認同。孤單與挫折,我生命裡常出現的  感傷,不斷重複出現,令人無力招架,只能陷在悲情的感受裡,沒有力量的時候,我退回自己的殼,扳起臉孔,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過。

2001年,碩士班時,這個夢悄悄出現:

『我不停地奔跑前進,那是廣大無邊的場地,我意識到那原來是一所大學,我幾乎都在圖書館內跑與竄,但沒有地方是讓我覺得足夠而停下的。

    後來跑到一個廣場,有許多人(大部分是男人)各自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圈,有的在說話、有的在進行討論。我突然看見勝哥、父親、叔叔、小亮坐在一起查經,是勝哥在講道。我很不好意思地從他們中間穿越過去,不敢跟他們打招呼,然後繼續跑。』

   我印象最深的是:焦慮感。感覺夢裡自己似乎在找什麼,卻又不夠而無法停止穿越這些男性人物時,覺得自己比他們都還差的遠、不夠努力,因此我慚愧地不敢抬頭跟他們打招呼,但是我又必須經過他們,沒有其他的路,因為總有一天我得像他們。

成長過程中,台灣男孩必須要學的要懂的,很多很多,諸如學業(聯考)、事業(工作)、社會關係(服兵役)、獨立自主、道德意志,如果自詡為新時代的好男人,那麼更得多一點居家、體貼、情緒管理、好父親。有這樣的男人嗎?可能有,但幾乎是一個神話,當與新好男人相處久了以後,我們就不難看到,關於內在情感與人我關係的:孤獨、寡言、悲情、躁狂、壓抑及疏離,這些依然是男性的罩門,新好男人的功能變多了,但內在的質地並沒有改變。

在成為男人的過程中,永遠有一種「悶」,我不清楚怎麼回事,而且這個目標沒有給我力量,反而有更多負擔。 

男性的社會及情感發展

男孩總是看著父親的背影成長,或者說,認同的是抽象的社會文化,那些並不是熟悉和深刻接觸的具體對象。我的父親是個新好男人,溫和、講理、民主、成熟、會簡單的烹飪,但是我知道一旦惹他生氣,那將會是恐怖的事情。我恐懼這種情緒,於是平常我也很溫和,只有在失控時才會盛怒。

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概念是:認為自我的成長是追隨一種背景計畫(ground plan),引導自我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接觸。Erikson的八大階段架構說明,男性早在跨入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前,已用區隔他人來建立對自我的認同,對男性而言,情感的重新學習與整合是放在25歲以後(第六階的任務:親密VS孤立),但此刻才尋求親密關係對男孩是生疏的,社會鋪陳的文化背景,鼓勵男性發展外在自我,尋找社會認同,卻不鼓勵學習情緒感受、情感關係。Nancy Chodorow(1978)也以客體關係論(object relations theory)來說明男權社會的男女分工模式與心理發展的互動,結果造成女孩對關係的特別重視與需要,包括夫妻關係外的多重親密網絡(EX:親子關係、友伴關係),並以它們為生活重心,較少面對獨立自主的課題,相對的,男孩則建造功能強且獨立的自我,而內在與情感就只能倚靠女性特質的伴侶來加以滿足或補償。

我接觸過一對學生情侶很有趣,他們因為家庭因素都必須堅強地獨立生存、努力用功,然而他們私下相處時,女孩常用哭泣、任性、無能的姿態宣洩自己的情緒,而男孩則顯得更加理性與邏輯來面對問題。男孩企圖幫助女孩的方法是,告訴她不要情緒化,自己冷靜一下,而女孩企圖讓男孩好過一點的動作是,給他一個擁抱,告訴他哭出來吧,不要忍耐。他們似乎成為彼此失落的另一半,需要互補式的引導,才能平衡生活中的種種壓力。「男女大不同」一書裡(生命潛能出版)就描述了性別差異的反應,它簡單的歸納,就是因為男人來自火星,女人來自金星呀。

對男孩來說,由於缺乏情感教育,他的情緒表達便產生侷限,在《該隱的封印》(Dan Kindlon & Michael Thompson ,1999)一書中說明,男孩將憂傷及各式各樣真實的情緒都隱藏在「沈默」與「憤怒」的背後。或者,由於情感上的忽略與疏離,他們不擅於使用精巧的感情語言,也無法表達出情感的複雜性對他們所造成的威脅,他們只能採取「對抗」或「逃離」的兩極化反應,也就是社會普遍認同的方式,以壓抑來對抗,以情緒抽離來逃離,不然將會失控而有脾氣或暴力。男孩不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,使周遭的人因懼怕而疏遠他,就是因無法表達讓自己變得被動而死氣沈沈,我諮商過一個小學五年級的男生,在家庭關係裡,他認為惹母親生氣後,除了被罵,處罰自己的方式該是:不吃飯、半夜洗冷水澡、用拳頭捶打牆壁、躲在棉被裡哭泣,小男生說因為那樣才會有感覺,我則非常心疼,因為自己也曾有那樣的想法

自我探索(正當性到個體化)

    男孩缺乏情感教育,不代表他不需要那樣的關係。我回想自己每每在觀看電影時,有些畫面總讓我不停流淚,引發我的內在感覺,那是互相保護、互相倚靠、以及互相瞭解的關係,男孩總看著別人的故事才能正當地流自己的淚,卻不自覺那是內在的需要。當男孩追求個人在社會上的立足與方向時(可能是新好男人,或對勞動階層來講,是經濟支柱、負責任的男人),其實都是男孩落在「力」與「情」的追尋歷程:先斷「情」求「力」,得「力」「情」出。社會認同的成長方式,即先斷裂情感追求男性特質的堅強,定位後再藉不同的方式補償回來(例如:愛情、權力),而不得志的男孩就以悲情的方式昇華(例如菸癮、哀怨、孤苦。)。男孩需要情感,更需要有人告訴他,那是正當的。

    電影「那人那山那狗」,父子倆藉著共同走過深山的一條郵路,三天兩夜的過程中,慢慢地才從社會關係,進入了父子傳承、父子親情的情感確認,那份情感確認讓父子彼此認同與親近,也就重新有了力量與方向。

    情感的連結是一種力量,就像女性獨立自主的覺醒一樣,對男孩而言,渴望與他人的情感連結是具有意義的,情感的脆弱與需求也不需被視為不成熟,向外尋找的歷程可以暫停,回到內在的家,並對自己的男性體驗重新理解,即內在「力」與「情」、男性與女性特質、「獨立」與「連結」的關係辯證與融合,當男孩們知道情感的擁有與表達是正常的,他們便開始「敢」內視情感關係,「敢」承認自己的需要,「敢」對生命負責。

這種辯證且趨於和諧的人格邏輯,也與Levinson(引自 Wrightsman ,1994)早先提過的辯證取向相同,他形容為The season of Mans life.像四季一般週而復始,循環交替,共有四種向度:依附與分離(attachment/separateness)、毀滅與創造(destruction/creation)、男性化與女性化(masculine/feminine)、青春與年老(young/old)。人格成了相互循環消長的動態物,好似中國的古老象徵,太極與陰陽。 

我,曾一度揚棄自身的男性特質,希望學習女性的溫暖與細膩來建立自己的關係圈,結果加諸己身的不但四不像,更成了一種壓力。擺盪一段時間後,焦點才不得不落回自己身上,我想除了人格辯證的成長外,我們還需要「個體化」,回顧自己男性的生命故事與脈絡,讓自己看到先前用生命所搏過的路並非岐徑,並用屬於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,長出自己的樣子。

於是乎,我開始接受自己的樣子與限制:包括「男性特質」、「中產階級」、「知識份子」、「基督信仰」等等,我也接受自己習慣用「組織」與「系統」的概念來理解事情,不習慣表達感受、情緒,但是「習慣」是可以練習的;我接受自己安靜被動的個性,需要親密關係,也需要他人的肯定與認同,但我得主動多點突破來加以獲得。我接受自己現在的優缺點,不管我喜不喜歡,但是未來是可以改變的,我可以有更多選擇,並善用這些優缺點,來主動面對這個需求。 

男人需要被解放,被告知擁有情感的正當性,然後靠經驗引導,以自己擅長的邏輯整理出新道路,靠著連結他人關係獲得力量繼續前進,擁有更多選擇權,才有更多自由,來決定自己的樣子。

 

參考書目:

1.林仁廷(2001):《「尋」與「逃」---一個失聲男性對「力」與「情」的辯證》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,碩士論文。 

2.Dan Kindlon, Ph.D. & Michael Thompson, Ph.D.(1999). Raising Cain: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.吳書榆譯

(2000)。《該隱的封印---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》。台北,商周出版。

3.Cashdan, Sheldon (1988) Object Relations Therapy: Using the Relationship. New York: W.W.Norton.

4.Lawrence S. Wrightsman (1994) Adul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.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. Thousand Oaks: London, New Delhi.

 

諮商師給男人的一句話:

破除我們男性生命腳本的迷咒,就是朝缺口的地方去探險。

這種挑戰不就是我們男性擅長的嗎,再次贏回全面的自己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