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仁廷心理師
現為諮商心理師,工作迄今20年餘,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、社福機構、大專校院。主修社會心理學,專長發展心理學、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。經營FB粉絲專頁『社會心理,從他們到我們─林仁廷諮商心理師』

目前分類:諮商類型小說 (4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紀錄片「阿鼻」一開始是兩個半百夫妻的爭吵,先生沈默,太太邊哭邊罵,或者也說是挑釁。畫面傳來第三者聲音,他們的兒子,碩士生,拿著攝影機,跟著父親一路走進浴室,說:「你剛剛想怎樣?是不是又要打人?」他說:「沒有,沒有」極盡閃躲,不得已又回客廳。本來紀錄片拍攝者是隱藏的,但作者一直質問他的父親,老先生招架不住說:「你先放下攝影機

從作者國小開始,父母吵架、家暴多年,從此未再有全家福的照片。母親被家暴多次,受很多傷,訴說著諸多委屈,這是我們熟悉的家暴故事開端,是社會努力使其浮上枱面的,然而就家庭系統而言,這並非是全部。

DSCN3413.JPG

(一)家暴事件

婦人六十多歲,妹妹陪同前來,她們說是法官建議來諮商的,不過先生不可能來,因此她們先過來看看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師父跟我說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』,我很難接受這句話,他們給我的都是傷害。」她,21歲,夜間部學生,「我不想再談跟父母有關的事,他們就是這樣不會改變」她頭幾句帶著怒氣,然後低頭喃喃自語,仔細聽是某種經文,她讓自己逐漸平復,不讓情緒出現,她每週都去精舍聽師父講道理,誦經靜心。

她來找我是講感情的事,她不知道要不要跟對方在一起,三年了,對方分手講得肯定,性格不合要分開,但男友媽媽倒覺得兩人很合適,於是為了他媽,她想再試試。感情的事她情緒起伏大,常常老虎般吵架,但隨即又像綿羊般求原諒。她常常照顧對方,也控制對方,她只想要有人說話,無法自己獨處,電話與LINE不斷,吵架常是對方沒有熱情回應,或她覺得沒有被重視而口角,例如:他先吃中飯而沒有先回電話就是不對。

談了幾次,感情議題卡在死胡同,她希望對方在乎,頻頻問我自己錯在哪裡,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,要我講道理,給建議。我覺得還是回到個人故事多認識她,再看看可以怎麼做,故事從童年與家庭經驗講起,馬上就碰到瓶頸,她不想談父母,所以我們從主要照顧者開始,那是她的姨母,故事片片段段,多少再拼湊出與父母的關係。

DSCN9004.JPG
圖片來源:翻拍摩斯漢堡雜誌

文章標籤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一)「輸了你 贏了世界又如何」

我拿出手機,播放一首老歌,心理師應該認識吧,磁性歌聲迴盪在諮商室,正好襯出我的心情。

『朦朧之間 彷彿我又看見妳的臉
依然帶著淡淡憂愁的雙眼 忽隱忽現
就當全是一場夢 不必掩飾我的錯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誰再敢跟我說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』這句話,我一定跟他翻臉!」他,六十歲,個頭小小壯壯,灰工作褲,藍領襯衫底下是飽經風霜的黑黝皮膚,「我母親是怎樣的人他們不知道,就只會這樣說…」他幾乎是吼出來的,在談及他母親時,情緒突然激動起來。

Mary MainAinsworth的嬰兒陌生情境實驗後20年,又觀察到關係依附的一種類型,稱之「混亂/迷失型(disorganized)」。當依附的對象是依賴源也同時是傷害源時,嬰兒會卡在一個該靠近或該避開兩種矛盾的反應之間,長期處於如此張力下,便會導致混亂/迷失型依附的人際模式。舉例來說,會家暴的父母,一方面孩子必須靠父母提供吃住、安慰等基本需求,一方面又要躲開父母以免挨揍,兩種張力下便導致他的矛盾,不知道該相信什麼。

這類孩子長大後的人際模式,主要特徵是「解離」,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也就無法相信自己的感受、思考,更不能作決定,容易陷入淹沒性的痛苦,且缺乏解決方案,就像溺水一般束手無策,輕的話當事人還是可以工作擔任社會角色,只有在對「與自己相關」的記憶、推理與話語上卡住,無法感受與表達,甚至邏輯失誤,解離重的話則是失去意識,或渾然不知做了什麼。

20160815.JPG 圖片來源www.yhnkzq.com

「誰再敢跟我說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』這句話,我一定跟他翻臉!」他,六十歲,個頭小小壯壯,灰工作褲,藍領襯衫底下是飽經風霜的黑黝皮膚,「我母親是怎樣的人他們不知道,就只會這樣說…」他幾乎是吼出來的,在談及他母親時,情緒突然激動起來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她高中時被霸凌,以她的角度來看,她並不清楚是怎麼被攻擊的。先被訕笑開始吧,然後小動作不斷,抽屜東西總不在位置上,分組沒人理她,甚至有些人當眾取笑、動手戳她,霸凌持續一個月後她報告老師,導師沒處理,她告訴父母不想上學,父母以為她鬧脾氣。她懷疑自己「我作錯了什麼?為什麼會這樣?」,躲在房間不斷回想,痛苦難耐,她撞牆想消除痛苦,撞傷的瘀青被父母發現,終於帶去看精神科,幾次後確診為「憂鬱症」,定期服藥回診。

「好了,還是要回去學校。」母親那天晚上如此說。

她有些驚訝,卻也認命,「去,明天就去。」她再度感覺是自己一個人。

DSCN8996.JPG

霸凌的創傷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「老師,我…喜歡你。」她害羞地說。在諮商室裡。案主喜歡上心理師怎麼辦?是愛情,是迷戀,還是什麼?

現實世界很多這樣的關係:「在愛情裡找答案」。會來到諮商室談感情的,通常是在現實裡跌撞太多次了。

不過諮商不是跟心理師談戀愛,而是跟心理師談談「情」是何物,對心理師的移情/迷戀是好的素材,「移情」是治療的關鍵,治療要以此關係為中心進行,形成動力,持續探索。

JK92_kaerimichi20150208082355_TP_V.jpg
圖/pakutaso

文章標籤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灰姑娘長大了,意外地清秀,雖然還是一身灰,但在大學居然有追求者,真是作夢也想不到,不過對方好像也怪怪的。她想:「有人喜歡就好」。學長穿著邋遢,缺曠課多,每次約會還要灰姑娘付錢,害她每個月有幾天要吃土;大二跑來一個男網友,也說喜歡她的曖昧話,男網友沒工作不好吧,她即使抱怨也不敢奢望太多,初夜在莫名其妙下結束,之後對方卻消失無蹤;大三是在路上認錯人,對方請她喝咖啡,灰姑娘傻呼呼地將生平委屈一口氣說完,得到溫暖的擁抱與上床,也變成炮友持續幾個月。灰姑娘的學校生活並不如意,課業沒起色、人際關係不好、母親情緒時好時壞、打工一直失誤被罵,故事裡的魔法時刻始終沒來,並沒有仙女忽然降臨。
「灰姑娘」不是童話故事,既沒有仙女與魔法,也沒有王子與之幸福快樂,只有探索自己,用於面對矛盾,積極負責,在自己的故事成為主角。

DSCN8148  

(一)童年

灰姑娘是單親家庭,她永遠記得幼稚園時父親突然出現,接她去吃麥當勞那一頓沈默溫暖的時光。從此她喜歡去麥當勞,薯條汽水是她被疼愛的回憶。母親一直說不出為何父親不再過來找她,是長大之後才知道父親因外遇而離開。灰姑娘小五的時候母親終於重鬱症,陷入她自己作為長女犧牲一切卻換不回原生家庭重視的情緒裡,於是她什麼都靠自己,煮飯、掃地、洗衣,她憑低收入戶的補助過生活,面對小學課業、家事雜事及無功能的母親,她無暇顧及形象,總是一身灰衣,同學叫她「灰姑娘」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漫畫《航海王》裡,妮可羅賓為何要背叛草帽海賊團?又為何不要魯夫他們來救?

她說:「他們可是政府機構…,我越想建立關係,我的命運就會讓你們面臨危機。無論去哪裡,都有巨大的敵人在追殺我。」她質疑為何有自信救她,「因為我的敵人是世界和世界的黑暗。」

妮可羅賓又為何淚流滿面改變心意?

「……我知道你的敵人是誰了,也感受到你的害怕,那真是很恐懼的事。如果是我,可能也好不到哪去。」我順手拿走CP9的名片,「但因為如此,我們更需要繼續諮商,你會需要我的。」她緊張地,「難道你…」。

經典漫畫切中人心,我們或多或少都有「矛盾依附」的念頭,一種想要又怕被拒絕,同時又自責內疚的孩性想法,擔心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的依賴,我們決定時反反覆覆,該只靠自己?或再表達一些「我需要」?依附理論認為,母嬰關係品質對人際關係有長期影響,會在青少年及成人發展時衍生相關與類似的問題,曾有的信任被背叛,加上創傷經驗,更令人容易放棄自主性、否認情緒及關係,以為自己擅定關係的結局也好過被決定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三的愛情故事是補償故事,過去得不到的,現在就抓得緊緊。缺乏親密,不懂愛與被愛,面對關係時因自卑而退縮,以冷漠保護自己,有家室有退路的男人看透這點,不放棄/死纏爛打地追求。她以為終有人不嫌棄且勇敢地觸碰她的黑暗面,當男人終於通過考驗,以為她空洞的內心能填滿,緊緊依附,為了維持這段關係她願意犧牲自己。

她內在有個受傷的小孩,對愛充滿矛盾,一個不愛自己的女人,過度同理男人缺乏愛,很容易愛上不愛她的人。當小三的、找小三的兩人內在都有個不願長大,不願對自己完全負責的小孩,於是藉由照顧另一個人或依賴對方,藉由給對方愛,再期待對方回饋愛,形成互依關係。你我都可能為逃避孤單/陰暗面而情願成為另一個人的附屬品。

DSCN8676.JPG

小三粉絲團

小三粉絲團是秘密社團,要有人介紹才進得去,顧名思義成員都是小三、小四,甚至是小五的女性。一開始是她發現,她、她室友、她室友的同事都剛好是小三,想說有個地方互相扶持、互相聊天才設立的地方,沒想到當小三的女性還真多,有朋友的朋友也是,傳一傳加一加,就二十幾個社員了。她們的對象有學長、同事、主管、中年大叔及老董事長…年齡差距最大的是30歲,都有老婆、女朋友。她們都稱自己是小情人,有的為了生活,有的為了錢,有的為了感情。社團永不辦網聚以避風險,也不可涉及金錢往來。她們在社團吐吐苦水、交換心得、轉貼如何擄獲男性心理的文章、分享如何法律自保,她們會說誰誰誰很傻,想用死來控制對方,但她們不會酸言冷語,似乎隱隱知道願意成為小三的,當然也是逼不得已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維尼考特(D.W. Winnicott)的《反移情作用中的恨》

治療師必須接受自己對某個特殊案主(尤其是邊緣性人格)同時有愛和恨,否則容易表現有害的潛意識行為,比如忘記約診或遲到,直到案主退出治療,或滿足病人的每一個要求以掩蓋內心的恨意,又或是以憤怒的言語發洩。維尼考特認為能接受自己必然有矛盾感情的母親/治療師,比否認的母親/治療師更不會造成傷害。

DSCN6385

厭惡感

「我正站在高樓頂,這裡的風好強,希望不會不小心掉下去。」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被火燙傷怎麼辦?先對傷口沖、脫、泡、蓋、送,然後送醫,安撫情緒,回家休養等待復原。你事後回想之前怎麼回事?到底如何燙傷的的呢?你理解了,以後態度更謹慎、了解用火知識、也做事前準備,火在生活裡仍然是重要也必須的,你採取一些策略與火共處,但你並不會怕火。

心理的傷也該如此,但我們並不具備上述概念,創傷後往往選擇塵封、避免碰觸,這輩子不再用火。實在困難,因為生活裡太多需要火、類似火的東西,身體很易自動反應,因為塵封頭腦所以不明白怎麼回事,於是「鬼打牆」無法因應,感到恐慌、常常迷惘、身心反應。

卡夫卡是黑暗系小說家,他的一生就是抑鬱,他無法正視心裡的傷,潛意識地以小說創作來表達,寫作像是幽靈一般自動運作,寫出來的故事是陰暗恐怖,恐懼感更甚日本鬼片,因為那是日常裡會遇到的事。《變形記》是其中一例,雖然主角變成蟲很荒繆,但如果改成「主角有一天憂鬱症病發」,我們會發現故事走向還是一樣,更不寒而慄了

這篇小說的重點是,希望讀者看了,能藉機回想起一些過去受傷的軌跡,創傷後保護自己不碰是應該的,就像初期火傷,但後期就需要拆繃帶,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,這是治療最前端的準備,也是自我療癒的開始,若覺得靠自己不夠就尋求專業協助。諮商不僅是知識傳遞,更重要是關係的陪伴及情緒體驗。

每個人心裡總有個抑鬱的孩子,處在家人關係的匱乏下,自動化對內在父母做反應。我們能做的,是讓孩子講故事,並聽見故事中的欲望,不論案主幾歲(2555)都需要被照顧,都需要看見他們停在故事的哪個起點。回饋這個看見,治療才正式開始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拉岡:精神病的邏輯

拉岡覺得精神病人也是可以談話、可以治療的,他與佛洛依德皆認為妄想其實是案主一種自我治療的企圖,屬於次級作用,它企圖提供意義,以彌補案主某個心靈要素被註銷後,意符空泛所形成的種種問題,例如缺乏關係親密,於是案主自動填補空洞,為每件強加給他的事都具有意義,當他真的聽到了說話聲,但身邊並沒有人,他一定要產生某種對他合理的解釋:陌生人、鄰居或調查局…他們如何企圖對他作什麼,並從中產生被迫害的感覺, 一種自我刺激的快感(Jouissance)。案主如何解釋則視已存的知識來運用。

國王驚訝地說:『你怎能找到聖杯的,我花了一輩子都找不到?』。

傻子說:『我不知道那是什麼,我只知道你很渴。』

案主需要的不是事實的糾正,而是傾聽,讓她真正的欲望可以被辨識出來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她崩潰了。

過去原生家庭及現在感情問題,她長久壓抑的情緒終於轉化為她所不知道的行為:歇斯底里、大吼大叫、槌牆飆罵,有時候躺在床上起不來,有時候喃喃自語要自殺。她不承認生病,對所有評斷她的人有敵意;她不承認需要依靠,卻對周遭朋友討抱,她正在對抗自己所害怕的心結,並且賦予這些行為意義。

後來她被舍監送醫,並建議住院。

DSCN3413.JPG

學校啟動機制,但仍一團混亂,學校正在善後她未來學業及家人照顧議題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要不要死是你的事,但可不要被人家誤會說你是因為我而死的。」他傳來冷冷地的聲音,並掛斷電話。

如此無情,宛如一塊大石頭,朝著已經在地獄表層的你丟過來。你徹底絕望,極度悲傷。對,再也沒有人在乎。

DSCN2917.JPG

你曾經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愛情,於是告訴自己下次不會再這樣了,你很謹慎,思考許久,最後終於又踏上追求愛情的冒險。你堅定及頑強地說:「不管發生什麼事,都要堅持與這個人互相了解、共度一生。」

然而現實是,你們還是走向分手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電視節目〈WTO姊妹會〉是一個邀請異國婚姻聊文化差異的談話性節目,來賓多為姊妹淘,夫妻互動常因文化誤解鬧出許多笑話,看的時候有趣,她們磨合期已經過去,如今才能坐在那談笑風生。

真實的異國婚姻不盡如此,吞腹的是摩擦辛酸委屈,特別是外籍女性,不僅是文化差異而已,還有經濟、權力、家族關係下的桎梏。

DSCN8353  

(一)國家不同、位階不同

外籍配偶簡稱外配,通常是女性,以我見過的經驗,約略可分為三類: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家」是人生之根源,所有的生長、成長都奠基於此,但家也可能是傷害人的地方,造成一輩子的陰影。但即使這樣矛盾,家仍然是每個孩子想守護的地方,保護自己的家及家人,也就是保護自己。

「如果沒有我這樣,也許他們就散了。」是所有孩子保護這個家的潛意識。孩子害怕失去家,順著潛意識,乖巧順從、守護或叛逆(代罪羔羊),成功引開父母衝突的注意力。

守護的孩子若不只一個,就成了守護者聯盟,他們分工合作維繫家的表面,但代價卻是自己的成長與內在。

DSCN3854    

守護的故事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心理學家阿德勒(Alfred Adler,1870-1937)的理論提到「自卑與超越」,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卑,而自卑會促使人們追求卓越、完美、成功,這是一種「補償行為」,當人整合成功時便達成「自我超越」,而失敗者則因過度補償或補償不足,讓自己更陷入自卑情結中,錯誤的詮釋方式讓自己無法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及歸屬感。

「補償」的概念類似「過去所欠缺的,今日要(加倍)得到。」,又以情感關係最常見,過去欠缺家人的溫暖,今日要加倍得到那個只屬於自己的關係。補償在所難免,困難的是,有時我們連要補償什麼都不清楚,一股勁地苦苦追求,還是得不到,或得到了也不滿足,一直希望別人能幫我們補償缺陷。

可如果不知道自己缺什麼,又怎麼知道補償了沒,不滿足感便會一直存在。

larm-rmah-mvx4pSWJnI8-unsplash.jpg

 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分鐘後,精神科醫生說:「你母親只有國小畢業,所以情緒調節能力不好。」要家屬帶去服藥。她想反駁卻無言,媽媽雖然學歷低,不也帶著他們長大,怎麼會是這樣的診斷?

心理諮詢的目的是協助來談者如何幫助案主,更重要的是,心理師也服務「眼前的這個人」。

DSCN3475  

預約的案主沒來,例行去電問候,接電話的不是本人,她說昨晚與媽媽吵了一架,今天要帶媽媽來有困難,抱歉要取消。我問原本想談些什麼,她說媽媽有精神狀況卻排斥就醫,想說來諮商看看。以往知道案主不能來,通話也就結束,有緣再相見,不過我卻觀察到兩個線索:她的聲音虛弱,有氣無力,母親又有精神症狀。「李組長眉頭一皺,感覺案情不單純。」我猜是一個照顧者耗竭的故事,聊聊也好,於是問她需不需要用電話繼續諮詢。 

〈心理諮詢〉,不同於諮商,案主不在場,心理師協助來談者討論如何去幫助案主。諮詢主要提供資訊、建議及問題解決策略,以來談者的角度與位置,協助他發展如何幫助案主的做法。 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他被逼到校園角落,幾個骷髏人追著他打。在緊急時刻他拿出開關,變身,閃光中出現狂戰士。

「原來你是…!」骷髏人露出驚訝表情,顯得害怕與退縮。

他全力反擊,毫不留情,最後必殺技讓這群骷髏人非死即傷,釋放憤怒後,他才發現剛剛失控了。

不,這並不是科幻劇情,這是一段小學生說的故事。

他回過神時,正被他們欺凌,他手裡緊握開關,一直猶豫著要不要按下去,他是正義的,但不想傷害對方,也不想一直被欺負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進來辦公室時,同事提醒我保健室轉介的學生已在等候,「剛剛他在那裡低頭一直自言自語。」學生看過精神科需服藥,所有觀察皆導向一個精神不穩定的可能。學生高頭大馬,高中是橄欖球隊的,嗯,我想有事時應該打不贏。我請學生進來晤談室,有長期諮商的心理準備。

諮商很少短期有效果,何況我們文化習慣久病到撐不下去才不情願去看醫生,導致所反應出來的行為通常是壓抑過久的變形,被扭曲的心結光是要辨識、理解就得花不少時間才能看到全貌。逃避越久心結越發酵,諮商期就越長。

但這個故事很神奇,因為談一次學生就復原了。真是簡單的諮商,需要好好研究怎麼回事。

andrew-neel-JBfdCFeRDeQ-unsplash.jpg

焦慮的心結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