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仁廷心理師
現為諮商心理師,工作迄今20年餘,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、社福機構、大專校院。主修社會心理學,專長發展心理學、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。經營FB粉絲專頁『社會心理,從他們到我們─林仁廷諮商心理師』

他嫉妒著那男人,被奪愛的失落令他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。

「牽女兒的手」的圖片搜尋結果 圖片來源:網路

他緊緊握著心愛女人的手,在婚禮上看她與那男人戀愛的影片,群眾歡動,但他心裡不是滋味。

他不甘心自己不再是她最重要的人。曾經,他照顧她日常生活,牽著她遊山玩水;曾經,每晚他說著睡前故事伴她入眠;曾經,他看過她神采飛揚,陪她走過叛逆青春;曾經,他是她的一片天。是的,他嫉妒著那男人,被奪愛的失落令他否認、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,然而,他最企盼的是她能終生幸福,他不該自私,知道該放手,默默地接受事實。

時間到了,他整理好西裝,讓女兒勾著手,緩緩走這條紅色的路。他不捨地把她的手交給那男人,充滿祝福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耶穌對憤怒的群眾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群眾聽見這話,就從老到少,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。因為群眾啟動了思考能力,反思自身,情緒冷卻,離開現場。

網路不是不能公審,不是不能有民粹,因為民粹就是我們,是我們決定了自己的生活格局。如果我們能反思自身、欣賞異己,那麼網路民粹將會往容許多元、讓沒有發言權的人有發言權、弱勢集體抵抗的代言者方向去。

刊載於【獨立評論@天下】2018.1.14. 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52/article/6521

刊載於【鳴人堂】2018.1.19. https://opinion.udn.com/opinion/story/6785/2938525

pexels-photo-3179911.jpeg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文同步發表於公益交流站2018.1.2.  http://npost.tw/archives/40343  

許多當事人都曾使用心理諮詢專線,然多數反應不佳,他們認為傾聽得太少,電話那一頭往往聽不到一半就急於給予建議、勸導要放下,甚至爭論、批評,說他們明明可以改變,為什麼不去試?打諮詢電話的結果卻讓人更加難過。

也或許是在電話中沒有得到安慰的人才會到我這裡來抱怨,樣本不準,我相信心理諮詢專線仍照顧著許多不願/無法出門就能找到人說話的需求。我曾是專線的志工訓練的講師,多數志工受訓長達 60 小時且分階段核定,課程也有一定水準,然理論歸理論,實務演練時,大家都很緊張,或被喚起助人焦慮,或被情緒牽著走、忘記所學,習慣提供自己或聽來的成功範例解決問題,苦口婆心卻徒勞無功。

助人者需要長期的實務鍛鍊及自我覺察,臨場才會記得該做什麼、不做什麼,若要志工上前線,我都會強調思考「與當事人的萍水相逢,能做什麼?」其實能幫當事人緩解情緒就很棒了,不要期盼解決事情或指點迷津拯救對方,只做好「傾聽者」的角色即可。

DSCN3286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心裡明白這個曖昧情境,如果O留下,也只有這張床能共眠。此刻O散發智慧女神與大地慈母的融合形象,空間充滿乳香誘惑。

pexels-photo-4406634.jpeg

我接到O的電話,她詢問我一些事。當時我人在大高雄旗山區,曾祖母的老厝。

已經傍晚,沒多久就聽到後巷有聲音,O從那邊過來找到我。我問O怎麼找到這的?後巷是中老年女性站壁的紅燈區。她說,有份工作是要打電話給一個難纏的男性當事人,她需要我在旁邊。

O跟我討論時,我請她小聲,因為臥房的前半段有張床,睡了一個高瘦的鬍渣男人,很像是流浪漢,是過去曾祖母收留的人;臥房出去的客廳,旁邊也一張床,我弟弟睡在那(他說,他來幫忙照顧租給人家的店面,是魚水族業);最後,臥房的旁門儲物室那也窩著一個男人(忘了他是誰)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個活動是諮商中急智想出的,設計為兩人情境,過程需要對話,也需要多肯定與鼓勵。化為文字說明後,讀者也可以試著回答看看「你給自己幾分?」。主要適用於「自我評價低」的人。

自我評價低者會出現以下行為:1)遮遮掩掩:怕被對方知道自己底細(超低分)而丟臉。2)物以類聚:物以類聚的結果,會更加證明自己永遠只屬低分的一群。3)自我預言:對自己低分印象當然只能施展低分功力,無法發揮真正實力,萬一做成功也會認為是運氣好罷了。

不擔憂明天的事,今天我們重點是『接納現在的自己』。

『我接納現在的我是59分,而且未來還會進步。』嘴巴說的出來,大腦才會聽進去。

20180103.jpg來源:網路。漫畫:「靈能百分百」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好長一段時間,他看東西感到模糊,對光敏感流淚,工作才2小時就疲倦不堪,得頻頻按摩眼睛。看不清楚,令他相當擔心。

「眼鏡模糊」的圖片搜尋結果  圖片來源:網路

好長一段時間,他看東西感到模糊,對光敏感流淚,工作才2小時就疲倦不堪,得頻頻按摩眼睛。看不清楚,令他相當擔心。

他先到眼科求診,再到大醫院安排檢查,醫生看著資料說沒什麼問題。檢查不出原因,他感到害怕。

醫生擠出一個理由,說也許是他上了年紀,眼球肌肉彈性疲乏,建議另配近用眼鏡。聽到眼球老化,他感覺憂鬱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週六早匆忙搭火車,隨便找空位坐下,一坐就預感不妙,隔壁平頭短褲的青年男子不斷瞧向我這邊。

「哥哥,有沒有50元?」他靠很近問,「我回程搭火車不夠錢。」

DSCN7590.JPG

週六早匆忙搭火車,隨便找空位坐下,一坐就預感不妙,隔壁平頭短褲的青年男子不斷瞧向我這邊。

「哥哥,有沒有50元?」他靠很近問,「我回程搭火車不夠錢。」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基於控制及防衛,社會發展出刑罰與矯正的策略,原本為遏止犯罪的發生,然而因為無知與恐懼,矯正觀念延伸至一般生活,只要不符常規、影響大眾、情緒失控或跟不上發展進度,無法適應社會的人似乎都需要矯正了。然而表面上行為似乎可矯正,但我們忽略矯正背後「心理狀況被硬性調整」的現象,即「當事人不再有選擇權」。當大腦被強迫植入,他們成為良民,同時也失去了選擇的能力。

這三個故事的背景在美國,被矯正的對象多為青少年,因為青少年時期特有的叛逆、躁狂令大眾聯想到失控,認為他無法控制自己,於是發明幾種治療,從過去的歷史來看,那是1.「行為治療中的心理剝奪」,2.「腦葉切除術的生理剝奪」,以及3.「精神藥物是萬能藥?」。

前兩項為過去式,隨著醫學程度的進度,瞭解外在破壞的傷害可能遠大於治療,然而精神藥物是影響內在,一般人並不容易看得出來。在美國一直存用精神藥物濫用的問題,又特別拿來針對青少年,這種「行為改變的萬能藥」及「矯正」的心理概念,仍然延續著,而不是去思考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。尋求快速有效的方法,可能有其社會心理與成本考量,如父母的知識、時間、與子女相處議題等,這是值得注意的,什麼背景條件下產生什麼樣的人民觀念。台灣現況則略有不同,由於精神藥物一項與污名標籤連結,認為神經病才吃藥,問題反倒是「過度懼怕藥物」,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願意就診。

無論是哪種方法,都只是治療工具,工具端視人的觀念來使用,當我們使用「矯正」的觀念,就會衍生這些故事。

本文同步刊登於【關鍵評論網】2017.1.5.   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86869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知道不對勁,整個人怪怪的,不清楚原因,像腸胃脹氣,但卡住的感覺在胸口,悶悶的,排不出去;你意識到自己的呼吸急促、緊張,但不是很明白那是什麼,似乎有明顯的原因,但又不確定。胸口悶,心跳快,甚至是痛,令你坐立不安、急躁易怒、肌肉緊繃,注意力也不集中。你為了掩飾那個卡住的感覺,消耗好多精神,只能用剩下的力氣處理日常。睡覺前,那個緊張又回來了,腦袋左思右想沒有焦點,擔心這煩惱那,各種可能的災難,最後,你失眠了。

這種類似「脹氣」的情緒感,就是「焦慮(anxiety)」,意指情緒或心理上產生內在衝突,不一定意識的到,卻會進一步引發非理性的憂慮或恐懼。

焦慮是複雜情境所產生的複雜衝突,關乎情緒、關乎現實、關乎未來,全都攪在一起,不可能當下就有完美解決。對焦慮不能只吐吐苦水,要接納它的存在,作情緒辨識,去知道那是什麼感受,知道發生什麼事讓你感受如此,才能真正抒解焦慮。接納焦慮需要時間,不迴避、善待它並找支持,所幸仍是可以處理的,遇焦慮時,有幾個步驟可以DIY先急救

銀魂655話.jpg漫畫:「銀魂」。『選擇那邊都是錯誤的。』--來源網路

事件:職場壓力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直接命令的勒索,威脅簡單明確,主要情緒是怒氣,發作以權威者居多。更詭辯的勒索,來自受害者姿態的勒索,訴諸無能而引出對方必須HOLD住你的罪惡感情緒,讓自己逃避責任。 那麼,被勒索者與勒索者要如何有選擇?

pexels-karolina-grabowska-5422609.jpg

什麼是「情緒勒索」?

「情緒勒索」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‧佛沃在《情緒勒索》一書中提出的概念。「情緒勒索」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,包含職場、親子、夫妻、朋友等。

情緒勒索者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使用要求、威脅、施壓、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「勒索」手段,讓被勒索者連結各種負面情緒,例如挫敗感、罪惡感、恐懼感……而被勒索者為了平靜這些感覺,同時也認為是關係裡的責任義務,於是願意提供資源安撫,以滿足對方需求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