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仁廷心理師
現為諮商心理師,工作迄今20年餘,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、社福機構、大專校院。主修社會心理學,專長發展心理學、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。經營FB粉絲專頁『社會心理,從他們到我們─林仁廷諮商心理師』
雙方是互相否定的。可是你不能說各打50大板。
【親職教養】親子吵架的話--語言的破壞力量
孩子怒氣:「你就是偏愛另一個,不愛我!」
 
父母怒氣:「我不愛你?你製造多少麻煩都是我收拾的,我被學校叫去多少次了,在你身上花的時間還不夠多嗎?你總是要我買這個那個不是都給你了,另一個都不會吵著要,這樣還不夠愛你?這樣你還要認為是偏心?」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持續檢討結構設計,不要檢討人。

【親職教養】給某案母親的教養建議

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,但我覺得都通用,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

再細問下去就收諮詢費了喔XD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社會建構的信念不僅影響群體也影響個人,當個人預想他的經歷不會被群體接受,他就噤聲了。
當社會不認同你被性騷擾是一種被侵犯,社會多數人仍檢討受害者,你也不敢正視自己的感受,不敢據理以爭,尤其對方是老師、教練、老闆、前輩等,你反而被檢討「是你高攀人家吧?」如果越說越錯,你當然就不說了。

【張老師月刊2023.10. 】 「你怎麼知道你受到騷擾?」

過馬路經驗:行人權益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情緒像是萬聖節裡帶著惡魔面具的小朋友,不給糖就搗蛋!它敲敲門、吼叫鬼來了,但你知道這其實是「請求」,你預備好他們來,有默契地完成這個遊戲,最後那群小鬼歡樂地離開。

情緒反應只是一種習慣,你需要馴養它。馴養就是建立關係,如同小王子馴養狐狸,要有耐心,要努力認識所馴養的,不可以把它忘掉,永遠要對所馴養的負責。

親愛的,馴養會讓你跟情緒彼此需要,你會變得更是你自己。

【諮商人性】有時候,情緒反應也只是一種習慣

(一)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諮商信念】諮商室裡的幽默、悲喜劇原理  

「幽默」:當下嘲諷自我或處境,讓彼此會心一笑。放鬆後通常能帶來新的啟發。

諮商時的某些情境,我的確會這樣做。這沒有完整、成熟的論述,只是分享這個作法。

#信念來源:

參考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先生的「情境悲喜劇」原理,他指出,悲喜劇的混雜有其作用,喜劇形式讓悲劇的「悲」「感受」起來沒那麼悲慘,並讓當事人逐漸接受,就如荒謬到極點我們反而笑了一樣。莎士比亞也有悲喜劇,他的創作主旨和重心在於揭露現象、提出問題,顯出生活真實的面目,而不在於解決問題。他在喜劇形式裡表現悲劇性的矛盾衝突,在沉鬱、陰暗氣氛中突然讓你會心一笑。悲喜劇並非解決問題,只是交替形式揭露衝突根源,提醒我們思考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#心理師如何以己身作為工具.jpg

關於人的治療,沒有什麼比真誠的人際關係更為有效的了。
 
即使諮商室是一個特殊環境,諮商關係是一段特殊關係,但互動過程所經歷的接納、溫暖、碰撞、和解卻絕對是真誠的。
之所以真誠,因為心理師在治療時,他的工具就是「己身」,體悟、情緒、感動、掙扎皆由己身所得,並用語言在適當時機釋出。與案主從萍水相逢、相識相知到衝突和解,關係曾經擁有,所以刻骨銘心、所以激發改變。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常有人說:不要過不去,要放下

你說:「要放下談何容易?你又不是我。」
我承認,這真的是困難,能放早就放了,可見一定有很值得你在乎的某種價值或情感
【人性理論】談談「放下」
 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套關於興趣/熱情/投入,啟蒙及實踐的學生故事。

【書籍心得】山口飛翔《藍色時期》

一套關於興趣/熱情/投入,啟蒙及實踐的學生故事。
 
一個很聰明卻無所事事的高中男生,在偶然的機會下,在美術社團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人說「心理師不該是教練,該讓案主自主成長」,這不完全正確

在案主沒有學到操作心理工具之前,就該是教練,基礎的有了(不同學派要求的不同),發揮才是看個人。

【諮商擇學理論】「同調--互補-平衡」的循環三階段

 

在諮商關係的角色互動裡,我的塑造比例與先後是: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未出社會或體驗極少(包括旅行、志工)的人,缺乏過去經驗就會沒有素材可以比擬。
我們用的方式是「尋求未來願景」。

【職涯/生涯諮詢】對於社會新鮮人,讓「願景」引導你

關於職涯選擇,如果是在校學生、還沒有出社會工作過的人
他對什麼職業其實都是想像的

林仁廷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